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各种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其中就包括肝硬化。迄今为止,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临床试验网站(https://clinicaltrials.gov)上记录了大约52项MSCs应用于肝硬化治疗的临床研究项目,其中有11项已完成,有12项正在招募患者,其余项目正在进行。
目前参与临床治疗的MSCs主要是BMSCs和UC-MSCs,由于这2种细胞较容易从自体或者脐带血中获取和大量培养增殖,并且具有低免疫原性以及更符合伦理要求。MSCs移植治疗的患者耐受较好,多数患者肝功能有所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在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中发现MSCs移植治疗后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17、I型胶原、α-SMA和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13、TIMP-1等)降低,L-10、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TGF-B增加,这意味着MSCs的移植治疗参与改善患者的免疫微环境,起到了部分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院士团队在国际肝病学杂志(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显著改善了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肝功能及长期生存率。
本项临床试验有219例乙肝相关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参加,对照组111人,治疗组108人,随访时间长达75个月,保证了研究的长期疗效评估。其中,治疗组每间隔4周输注一次脐带干细胞,共3次,同时两组都接受常规治疗,随访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是安全且耐受的,有效改善了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生存率。
王福生院士曾在接受医师报采访时表示:对于严重的肝脏疾病,特别是慢加急性肝衰竭,由于死亡率非常高,除肝移植外,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数年前,我们曾开展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结果显示提高了早、中期患者的生存率,促进了部分患者康复。肝硬化患者如得到及时、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包括生物治疗),可使患者疾病进展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甚至可能得到逆转。

王福生院士团队早在2012年就发现,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患者腹水量明显减少,肝功能显著改善。在本次研究中更是进一步证明了他的理论。
综上所述,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肝硬化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并显著提高存活率。干细胞技术现已成为肝病治疗的新方向,将改善我国肝病防治现状。我们坚信肝硬化这一难题终将被攻克,为更多肝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